【青春挺膺正当时】重走总书记足迹,解码薛家洼生态蝶变与文化传承——医学影像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探索薛家洼的红色足迹

时间:2025-09-03 预审:高健 二审:黄侃 终审:王爱侠 来源:医学影像学院 阅读次数:

为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号召,探寻红色足迹、讲好生态故事,近日,医学影像学院“星芒”志愿服务队前往马鞍山薛家洼,开展以“重走总书记足迹,解码生态与文化密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这片总书记曾考察过的土地上,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生态变迁,以青春之声传递薛家洼的绿色蝶变与文化温度。

一、溯源:重走考察路,感悟生态使命

薛家洼,曾是长江岸线生态治理的“痛点”,2020年总书记考察时,这里已初现生态修复成效。实践团成员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路线,实地感受生态变化。曾经杂乱的非法码头,如今化作滨江生态公园;往昔污水横流的岸线,已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生态客厅” 。站在总书记驻足过的地方,看着眼前碧波荡漾、草木葱茏的景象,更能体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意义。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拍摄,系统记录薛家洼生态修复成果——长江水质持续向好,滨江湿地成为鸟类栖息乐园,生态红利不断惠及百姓。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水质数据,与薛家洼的蝶变形成呼应,让“守护一江碧水”的使命,在青春视角下更具现实分量。


绿水青山

二、行动:以镜头传理念,让生态之美出圈

为让薛家洼的生态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实践团队将实地采集的影像素材转化为可传播、有温度的内容,打造“青春视角下的生态传播”矩阵:

记录寻访足迹:队员们以第一视角拍摄《跟着总书记脚步看薛家洼》视频,镜头跟随脚步走过生态修复区、滨江观景台,穿插讲解“非法码头拆除”“植被补种”等治理举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义。

团队成员解说生态治理措施

“今昔对比”展变化 :聚焦薛家洼真实生态治理进程,用具体场景、数据和人物串联“今昔对比”,让变化可感可触。非法码头消失了,2013年影像资料里,江边17个非法码头机器轰鸣,砂石堆积成山,江水被染成土黄色。如今重访,曾经的码头区已化身滨江生态公园,步道蜿蜒、芦苇摇曳,江豚观测点常能拍到“水中精灵”跃出水面。队员们拍摄“新旧场景同框”画面,直观展现“工业疮疤”到“生态名片”的转变。

今昔对比

生态修复区的改变:2020年总书记考察时,刚完成初期修复的薛家洼,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如今实践团根据查询资料了解到:修复区种植的中山杉已长至3米高,林下鼠尾草、二月兰形成自然群落,监测到鸟类从10余种增加到40余种。

丰富的植被种类

三、传播:青春赋能,讲好薛家洼故事

实践团以“第一视角”拍摄薛家洼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镜头中有生态标语的特写,聚焦薛家洼岸线“十年禁渔 守护江豚”等标语牌,结合队员的讲解,解读标语背后的生态政策,让“纸面要求”变成“可感知的行动指引”。在实践团拍摄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晨的江滩,没有垃圾,水质良好,午后湿地植被生长,白鹭栖息、小鱼洄游画面,真实呈现“生态保护不是口号,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短视频宣传

四、回响:青春实践点亮成长与传承之路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在重走考察路中,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更在文化挖掘中,理解了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重走总书记足迹,我们既是生态变迁的见证者,更是绿色故事的传播者。”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持续以青春之力,让“守护碧水、传承初心”的使命,在更多年轻人心中扎根生长。( 杨希/文 任娅茹 都紫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