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院"华韵"实践团返家乡在五省六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2-27 预审:高健 二审:黄侃 终审:王爱侠 来源:医学影像学院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月中旬至二月中旬,医学影像学院“华韵”社会实践团返家乡分别在河北、新疆、福建、安徽、云南五省六区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青春为笔,以乡音为墨,为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志愿者在新疆民丰县索达路社区合影

寻根探源:在"普通话之乡"聆听时代脉动

被誉为“普通话之乡”的滦平县成为实践团探寻语言根脉的首站。1月30日,团队成员在金沟屯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翻阅泛黄的普通话历史档案,触摸文字演变的沧桑脉络。档案中斑驳的字迹与数字化测试系统形成鲜明对比——成员们现场体验普通话水平测试,从单字、词组到短文朗读,人工智能实时捕捉发音细节,为语言保护赋予科技精度。深入村庄后,团队与多位村民畅谈,,深刻感受到普通话推广对当地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乡音尚存,却因普通话的浸润,让代际沟通跨越鸿沟,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志愿者在滦平县开展活动

文脉传承:在丝绸之路上架设心灵桥梁

1月27日,实践团走进新疆民丰县索达路社区,以“丝路传雅言,同心向未来”为主题,展开双语宣讲,将普通话推广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同时,志愿者徐徐展开“推普助乡兴,青春献乡村”的横幅,参与活动的村民们用维汉双语写下"学好国家通用语,携手同奔振兴路",道出各族群众共同心声。2月11日,团队前往福建省福清市天和华府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以“青春共读”为大主题的读书沙龙。团队成员引导孩子们手持绘本,用稚嫩却标准的普通话演绎《雪孩子》;配音环节中,童声为动画角色注入灵魂,笑声与掌声交织成语言学习的动人乐章。

志愿者在新疆民丰县开展活动

图为志愿者在福建省福清市开展活动

科技筑梦:智慧推普打开认知新视界

2月3日在安徽合肥市科技馆内,实践团成员们打造“科普+语言”双育人平台,通过讲述科普故事及带领操作科普小实验,使普通话与科学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在普通话的引领下,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月5日、6日,团队成员在云南省广南县农科局相关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茶叶与橙子产业基地,实地考察作物生长环境,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拍摄宣传视频,用标准普通话建立多功能销售平台,为当地果农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语言成为打开市场的“金钥匙”。2月12日,团队成员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智慧助老"银龄课堂",志愿者们手把手教老人用普通话完成医疗挂号,让"就医一句话"化解"看病千重难",这堂别具一格的课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他们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桥梁。

志愿者在安徽省合肥市科技馆开展活动

志愿者在云南省广南县开展活动

志愿者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活动

东西共进:绘制语言文化同心圆

从东海渔村的方言俚语,到沙漠绿洲的多民族乡音;从燕山腹地的古朴腔调,到云贵高原的悠扬山歌,“华韵”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山河,构建起横跨东西的推普协作网络。在滦平,科技守护乡音;在民丰,文化唤醒认同;在广南,语言撬动经济。这种因地制宜的实践模式,既让“十里不同音”的文化多样性得以留存,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语言共同体根基深固。

当青春邂逅乡音,当科技对话传统,“华韵”社会实践团队用医学人的严谨与人文情怀证明: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筑基行动。下一步,“华韵”社会实践团将继续以“语”为媒,探索更多创新方式,为促进语言与文化交融贡献青春力量。(文/陆晟邈、李思颖、张昱昊 图/郑家叶、尚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