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火永不熄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青年淬炼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8月14日,在黄洋界、八角楼等地,医学影像学院井冈星火医心剧本创作团通过沉浸式参观、情景式体验、互动式教学,让红色历史鲜活起来,让革命精神浸润心田。
黄洋界上铸忠魂 号角长鸣催奋进
清晨的薄雾中,团队首批抵达黄洋界哨口,杨思老师指着战壕遗址动情讲述:“这里曾用一发炮弹吓退敌军两个团!”队员们抚摸着迫击炮复制品,从“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壮烈战史中,读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内涵。在保卫战纪念碑前,全体队员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与山间松涛共鸣,将"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深深刻入骨髓。

刘小如老师介绍黄洋界保卫战
坝上行军淬意志 步履铿锵续血脉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队员们重走红军挑粮小道。陡峭的山路上,汗水浸透的衣衫与鲜红的队旗交相辉映。3.5公里的崎岖山路、阴晴不定的山区天气、湿滑的碎石小路、茂密挡道的杂草......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当年红军“肩挑背驮运军粮”的艰辛。

坝上急行军

坝上红军村
红军餐里品初心 薪火相传担使命
正午时分,队员们走入老乡家,卷起衣袖自制红军餐。劈柴生火的烟熏红了眼眶,粗粝的红米硌疼了手掌,却让“红米饭,南瓜汤”从课本文字变成了鲜活体验。当简单的饭菜端上木桌,全体队员齐唱红歌,肃立诵读《节约粮食倡议书》,在“光盘行动”中践行艰苦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当代青年的生活日常。

团队成员与老乡围桌而谈
八角楼里悟真理 灯火不灭照征程
午后,团队到达八角楼革命旧址。在王滢老师的动情讲解下,队员们轻抚斑驳的木窗棂,凝视案头那盏锈迹斑驳的油灯,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毛泽东同志在微弱灯光下奋笔疾书的历史瞬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在这张简陋的书桌上诞生的。”随着老师的讲述,队员们从泛黄的手稿复刻件、磨损的砚台等珍贵文物中,深刻体悟到“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内核。那盏照亮中国革命道路的油灯,如今已成为队员们心中永不熄灭的信仰明灯。

同学们认真听讲中
团队成员在行走的党史课堂中,既触摸到了有温度的红色历史,更汲取了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团队师生纷纷表示,要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像革命先辈守护根据地那样守护初心使命,让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红色教育成果,通过“青年说”“微党课”等形式讲好红色故事,让信仰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崔艺杨、张昱昊/文 崔艺杨、滕婕/摄 )